教学动态

【通识教学部】探中世纪政教之争,寻西欧近代文明之光
发布日期: 2020-11-30 浏览次数:

——记《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堂教学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帮助学生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互鉴,认识更加普遍性的规律,从而培养出学生通达的性情和超群的智慧。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在讲授《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中,授课老师创新课堂授课方式,增设了学生课堂陈述和讨论这两个环节。学生在形成知识框架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单旭燕老师在讲授中世纪这一板块时,围绕的主题是“分析中世纪的政教之争”。

彼得拉克曾言:“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是一个美好的黄金时代。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及日耳曼族入侵之后,西方世界即进入了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文化愚昧的时代。”由此,“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观念便深深的烙印在广大人民心中,但是中世纪是否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呢?中世纪的黑暗与什么息息相关呢?中世纪的发展进程中,教权和皇权之争一直伴随其间,那么分析教权和皇权之争是否可以探析中世纪黑暗之谜的一丝光亮呢?是否可以探寻到西欧近代文明的一丝线索呢?是否可以探索出西欧近代兴起的一丝缘由呢?这也正是“分析中世纪的政教之争”作为本章课程陈述主题的缘由。

本学期的12周,课程进入到了中世纪中后期的学习,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中世纪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有了一定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各班同学针对本次主题进行陈述。2019级德语1班的陈海伦同学从拜占庭帝国的角度切入,分析了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此次运动其实质是民众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毁坏圣像运动”循环反复,直至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圣像破坏运动才得以结束。圣像破外运动在东方造成了什么后果呢?此次运动无疑遏制了教会无限膨胀的经济特权,限制了教会的扩张,这次运动是君权与神权的交替。此运动在各方面打击教会,导致教会需依附在君权之下,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得以加固,并加深了东西教会的裂痕,促成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而此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早已被日耳曼各部族所占据、建国和分封。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基督教会与法兰克王国政局的联系逐步密切,在互相利用的过程中,也使得教权逐步的扩大,从丕平献土到查理加冕都一步步的扩大教皇的势力,也为后来教皇碾压王权埋下伏笔。陈海伦同学选用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在分析拜占庭帝国的政教之争中,对比出当时西欧政教之争的现状,为后来历史发展的脉络厘清线索。

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8班第二组的姜秋钥同学在正式讲解之前,首先提出初遇“分析中世纪政教之争”这一主题,她简单的认为是分析中世纪时期的国家和教会之间的矛盾与摩擦,经过翻阅和整理资料,她才逐步的明了了这其中的核心所指:主要是世俗皇权和基督教会之间的斗争。姜秋钥同学的陈述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分析了基督教的兴起确立与早期的发展进程;接着分析了在法兰克统治时期,王权和教权之争体现为: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约两个层面,这一时期两者之间相对平衡,但是随着教会权利的扩大,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由此迎来了教权和王权之间的争斗;随后姜同学分析到,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表现为“卡诺萨觐见”和“阿维农之囚”;最后姜秋钥同学总结到,在中世纪后期,在相互制约和相互利用的教权和王权之争中,教会权力逐步式微,王权逐步强盛,为西欧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姜秋钥她们一组所制作的PPT,以黑色为底板给人一种处生于黑暗世界的感觉,白色字体,金色图案又弱化了压抑的氛围,反映出了在中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王权和教权的斗争过程中,近代西方文明已经显露微光。

对于以上同学的陈述,需给与充分的肯定,可以看出同学们结合了自己的兴趣来切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中世纪的政教之争,在探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关注到中世纪封建割据、战乱频繁、瘟疫横行,基督教会势力不断壮大的表象,也深挖了教会大一统局面受到冲击的原因:中世纪后期,教权因其自身腐败问题的逐步暴露和突出,世俗王权和新兴阶层的兴起有力冲击了教会。由此造成教廷权力的旁落,与之对比,王权不断得到加强,民族意识萌动,这些是西欧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同学们还提到基督教作为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通过此次课堂陈述,同学加深了对西欧中世纪的认识,也辩证地看待了“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概念,形成了对历史多面性和复杂性的认知,激发了同学们对欧洲近现代文明之源的探索热情,为下一章文艺复兴的讲述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