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通识教学部】凝聚集体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发布日期: 2021-09-23 浏览次数:

——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社会学小组课程建设(一)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为了提高通识教学质量,深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社会学小组于9月15日下午三点在汇江楼105开展讨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课程建设,张晟、黄延果、金姝妤、沈敬容等全体社会学课程组教师参加,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该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


会议伊始,张晟老师提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也是在动态变化中,因此我们跟随社会的发展继续打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这也与部门正在进行的提高通识教学质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相契合。要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才行,况且我们的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课程,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完善。课程大纲中的教学安排进行重点解读,并提出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信息技术的过去;信息技术的现在;信息技术的未来。对各个章节进行科学的整合,接着对今后每个老师需要负责的板块进行了详细的分配,其中包括ppt制作、阅读材料的搜集、讲义的编写等。

黄延果老师就大纲中的成绩构成提出,平时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形式体现,且有不同的记录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我们的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因此设置合理的过程考核详细成绩表非常重要,同时就三个板块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讲解,比如: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放入信息技术的过去板块;将大数据个人隐私泄露放入信息技术的现在板块。

金姝妤老师提出,在进行第一章概念界定的时候,不仅要讲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同时应加入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们阐述社会这一概念,只有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这门课,更好的引入之后“信息技术”和“社会”相交叉的相关内容。

沈敬容老师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和在场的其他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同时就负责的信息技术的现在板块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中可加入与商科有关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信息技术与社会》这门课内容既有信息产业知识也有商科相关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围绕我校“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开发设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课程建设研讨会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深化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让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培育下达成通识成效。不同起点、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学课程小组这个团队在课改中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同时,也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