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通识教学部】与良师面对面,课程建设新突破
发布日期: 2021-04-07 浏览次数:

——记潘迎春教授与通识课程历史团队教师交流会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主任、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潘迎春教授莅临移通学院。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学研究,成果丰硕、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通识团队首席专家。为提升通识课程建设质量,3月31日上午,在别都书院的青领课堂会议室,潘教授与通识课程历史团队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为《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美国历史》等通识课程建设带来宝贵经验和指导。

首先,在场的所有教师一一向潘教授作了简要自我介绍。潘教授提到移通学院能够有专门的通识课教师教学团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当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集大家之所长,形成最优化课件。每位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群策群力才可以出精品。紧接着,邓露露老师向潘教授介绍了《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课程建设思路和方向。

潘教授针对大家的困惑和疑问,向各位老师抛出两个问题:《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这门课程侧重点是放在古代还是近现代?你们最想给学生教什么(亦或课程定位是什么)?毋庸置疑,课程侧重点应该放在近现代。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去了解历史本身,而是站在现在看过去对欧洲现代文明的影响,如古典文明对欧洲近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但是,又不能避开历史本身,所以要求老师们要一言以蔽之,面面俱到,惜字如金,因此每个老师要有自己的讲稿。随后,潘教授对《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的教学大纲每讲内容逐一进行了删改,并强调一定要有现代的内容。

潘教授提到《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这门课程的讲授应该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条线,而不单单集中在政治这一条线上,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中西方文明的对话与对比。《美国历史》这门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局限在两百年这一时间段,要同西方文明相联系,还要与现代美国相关联,并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

针对课堂讨论和课堂陈述的话题,潘教授认为一定要先明确不是为讨论而讨论(或为陈述而陈述),而是在讨论或陈述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和分析,即注重启发性和探究性,所以应该避免讨论或陈述历史定论的话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潘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在授课时的教学设计,讨论的主题不宜多,宜精,基于学生的基础作相应的调整,文化或社会生活类的主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为了避免学生之间资料的流通,每一学期,课程组应该做到不断地更换主题,结合课程内容及时政,可以设置小品,小剧场,辩论赛等等。潘教授宏观、微观的建议让各位老师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听了潘教授的指导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交流会临近结束,皮老师作为部门领导,感谢潘教授对历史通识课程教师细致入微的指导,历史通识课程建设迎来新突破。

通识教学部颜昌义老师在交流会结束后表示非常荣幸能够邀请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来到我校指导工作,从通识课的教学理念到课程大纲,再到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给出了悉心的指导和建议,为我校课程建设指明了明确的方向。《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欧洲近代部分;历史类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历史谈历史,过多强调历史本身,应该强调其现实意义;历史类通识课要以知识的“融通”达到“见识”;教学无止境,备课“一直在路上”。

“潘教授对《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的大纲在总体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又分每一讲具体内容逐一进行了删改,给我们整个历史课程团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为我们下一阶段的课程建设梳理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内心对潘教授充满无限感激。”通识教学部邓露露老师表示

潘教授气质优雅,谈吐有致。在与潘教授短暂交流中,潘教授提到一点即避免用历史定论的话题去开展讨论或陈述,给了她极大的触动,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识教学部周密老师认为潘迎春教授的一言一行无不散发着为人师表的高尚魅力!无论是谈教学、讲知识还是论通识,潘教授自身就是武大通识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潘教授此行不仅给我们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指导,还交流了课堂环节设计和管理的经验;关于武大通识教育的讲座更是让我无比羡慕武大优秀的师资和顶层的支持,当然这也离不开每一位老师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