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通识教学部】通专融合理念下的大学写作教育
发布日期: 2020-11-24 浏览次数:

——记我校教师参加清华大学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学习

我校通识教育切实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形成了“阅读+讨论+实践+写作+陈述”的课程设计闭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我校通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促进通识课程中的写作环节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学习借鉴一流高校通识教学新理念、新方法,11月21日,我校远景学院强杨、李梦瑶,通识教学部李娇、杨倩、陈霞,创意写作学院佘飞、杨柳、刘明八位老师,受邀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以“通专融合理念与大学写作教育”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教师,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强基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围绕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大学写作教育在其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会议伊始,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表达了对全国各高校教师排除万难前来参会的欢迎,同时强调了清华大学大力建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中,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刘军强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如何在资源不足情况下开设写作课”的精彩分享,谈到了在面对大学写作课程时,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不同困境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来自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欧阳晓莉副教授则从“如何兼顾通识教学中的通与专”这一话题切入,以自身讲授的课程《古代近东的英雄与神祇》为例,慷慨地分享了她在教学中的具体安排与设计;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马兆远教授从理科生的独特视角出发,以“怎样做到写作的逻辑严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强调了写作中逻辑证明的重要性。

下午,围绕着“写作课与新学科体系”、“写作课与通识教育”、“写作课的课程设计”、“写作课中的课程思政”、“写作研究”五个话题,开展了分会场主题研讨,我校通识教学部杨倩老师在“写作课与通识教育”分会场中发表了题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通识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的主题演讲,向外校专家、教师们介绍了我校独特的四位一体双院制办学理念和通识课程体系,获得了在场教师们的认可与好评。

通识教学部李娇老师在“写作课的课程设计”分会场提出问题“清华写作与沟通课程的主题各不相同、包罗万象,教师们是如何完成集体备课的?中心是否对教师有教学评价?”,得到了清华教师们的悉心解答。在线上观摩课开课教师与参会人员交流的环节中,通识教学部陈霞老师提出疑问“清华写作课堂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得到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梅赐琪主任的回答。

研讨会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时间,但却让我校教师学习到了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开展通识写作课的宝贵经验,开拓了视野,放宽了思路,我校教师在此次研讨会中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此次清华会议带来更多的是警惕与反思,警惕的是怕把通识课上成了概论课,让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有益的知识;反思的是如何把写作与沟通更好嵌入通识课程体系,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写作的重要性及对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帮助。以及不断提醒自己其实我们和其他高校相比,我们的教学改革并不落下风,应该充分拥有自信,但绝对不是盲目自信,而是相信我们自己现在所做的,及不断找到突破,找到适应移通育人模式的着力点和契合点。

——远景学院 李梦瑶老师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的特点在于,明确的提出了课程在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目标,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写作和沟通能力,面对与我校类似的“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教学要求,开设了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各类课程主题,供学生选择,这需要教师结合通识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和高质量的产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对海量的学生和复杂的学情,教师团队做到了一对一的面批交流,并借助志愿者朋辈交流研讨机制,实现了每位选课学生全面细致的个性化指导和反馈过程,工作量极大但是切实有效。可以看出,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抓住学生问题症结,目标明确、模式科学,评价呈现成长过程,则可以实现可量化的成效。研讨会中的不同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学情分析、问题诊断的相关内容和过程,体现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前提性,有利于将学生写作与沟通的困难拆解开,有的放矢。而针对性的进行思维突破训练、长短篇写作和实操训练,辅助以看电影学写作和延伸阅读等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则为高效能的沟通与写作课程提供了范式和可借鉴经验。另外,对于学生写作存在问题的另一深层次分析角度,是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然语言表达具有无穷的可释性,更何况当前大学生存在深受语文论证的固化思维影响和喜欢诗意表达,不会学术论证等问题,这就需要逻辑证明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在想表达的时候能表达,在想表达好的时候会表达,基于此,简单的逻辑学课程将会有较好的帮助。

——远景学院 强杨老师

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何通专融合将写作培养落到实处,却是艰难的。这一周,从在线上观摩清华写作课,到现场参会交流,我有幸近距离感受到了清华通识写作的风采,受益良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会场向清华写作与交流中心的严程老师提问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问题,严老师介绍了该中心教师每学期两次面向128位学生的高强度一对一“面批”,多元的主题、细致地剖析,有效地达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教学中有过程管理,却不刻意追求过程评价,教师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者,而不是讲授者。不急于查看变化和成果,却将打基础、重长远、训练结构化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贯穿在教学始终。见贤思齐,我们在探索通识写作教育中,也需不断思考初心与定位,落脚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共同成长。

——通识教学部 李娇老师

此次研讨会上,我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老师们对于写作的热情,也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培养模式。反观我们的写作教育,乃至整个通识教育,其实一直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我们没有直接照搬经验,而是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以及师资情况,探索出了一条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会上刘军强教授提到“你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通识教育,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断努力和尝试,才能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通识教学部 杨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