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工商管理系】常怀“爱莲”之心 复兴书院之风
发布日期: 2016-10-26 浏览次数:

历史与现实的穿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寥寥数笔让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周敦颐的光风霁月、洒落胸怀跃然纸上。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更可贵的是周敦颐热心教育,并广设书院,使儒学的精神得以传播。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漫步在重庆合川区的街头,依然能感受到周敦颐千年前在此留给我们的痕迹,“养心亭”、“濂溪祠”、“爱莲巷”、“书院街”,这些弥漫着理学书香的名字依然让我们对那个伟大的时代心驰神往,在这片周敦颐曾经广布教育福泽的土地上,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古圣先贤的理想继往开来?

 

 

于是,我们有了移通的爱莲书院。在那婷婷袅袅的荷花池旁,在曲径通幽的静谧中,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用重建书院的方式,拾起那份士人的情怀与责任,践行着当年周敦颐们“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办学理念,为我们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传承找到了新的载体。悠悠三江水,美丽涪江岸,继千年前的合川学士山养心亭和濂溪书院之后,以爱莲书院为代表的八大书院散布移通。这里出则繁华,入则宁静,可以让各路师友和莘莘学子驻足停留,内心安宁,习得“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常怀“爱莲”之心,品性高洁不负教师之名

时值晚秋,爱莲书院默默的“停泊”于读者公园池塘,安静、沉稳。从远处看,整栋建筑几乎掩映于丝丝杨柳轻风之间,若隐若现;因为季节的原因,楼下荷塘的莲叶虽已显出“疲态”,但依然努力向上牵引着自己的躯干,高洁不屈、挺直示范。书院里三三两两的学子,或坐于桌椅旁谈论时事,或急急忙忙奔赴教室。学院来听课的老师们都已经陆续落座,一堂富有启迪的示范课便要开启,智慧之光即将点亮这个以“爱莲”而命名的书院。

在这里,主题为“股票交易成本的计算”的移通“百万奖励基金”示范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此次站在讲台上的,是来自工商管理系的远景特级教师陈晓曼。只见晓曼老师一袭休闲装束,一口标准普通话,将证券交易知识娓娓道来,课堂结构简洁、明快,讲授、练习、互动,合理衔接,和谐自然。而坐在教室后方听课的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坐在台下课桌旁的积极回应、并全情享受课堂的,会是一帮来自大四毕业班的“老将”。

对多数上大四课程的老师而言,这帮“老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能让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早已成为梦想。而如今,晓曼老师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们不但认真聆听老师讲授,而且还倾情投入、士气高昂。这其中的诀窍是什么呢?课后,晓曼老师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始终得相信,学生是拥有学习热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用精巧的教学设计,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是多么简单的话语,而这当中充满了爱:相信学生的好、相信他们能参与。所谓心中有纷芳高洁,眼中便满是正直品性,一如“爱莲”之周敦颐,诚明养心,学为圣人,独赞“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坚信:师。故先觉觉后觉,阴者求于明,而师立矣。师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人立教,稗人自易其恶(《通书·师第七》)。这,也便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为师之道吧:常怀“爱莲”之心,做品性高洁之人,有教无类,立已达人。

教与研可“养心”,旨为复兴书院之风

中国书院精神的最大特点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精神境界。以“士大夫留意斯文”而建立的学者自治组织,天然将“诚意正心”、“达则兼济天下”视为己任,故而书院能够保证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得以实现。

如今,在移通静谧的读者公园里,工商管理系师生齐聚“爱莲”书院,忘却世俗庸常,面水养心,持经通变,去寻味逝去大贤们的淡定从容和“无欲”姿态。他们像古人一样,不但将书院做为教育中心,行为示范,教书育人,师生课堂其乐融融,同时也把它做为学术研究中心,分享课堂构思、谈论专业发展,让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使遗散多年的书院之风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书院里,教育和学术融为了一体,我们不但要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行为规范,常留“仕子之心”,教人求“真知”做“真人”(即,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且还要学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胸襟开阔,学养深厚,坚持工商领域推崇的“工匠主义精神”,以不辱师道尊严”。

写在最后

周敦颐曾说:“人,贵在养心也!”在这个喧嚣尘上、世事巨变的时代,书院精神之光,虽为涓涓细流,但,这里所弘扬的独立自由之精神,传道济世之理想,兼容并包之学术,必会最终聚流成河,不断砥砺前行,滋养神州大地。而这些,也必将培养出移通学子正直不屈的道德脊梁与心底无私的精神支柱。愿爱莲之心常开不败,愿书院之风长存人间。让独立、自由、开放、包容的书院文化和精神源远流长,任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校训和理念传播四方。

工商管理系供稿